关注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—2017国际钛原料大会见闻 |
[ 信息发布:本站 | 发布时间:2017-06-15 | 浏览:1059次 ] |
5月25日,由瑞道金属网举办的“2017国际钛原料大会”在昆明召开,本次会议共有国内外百余家企业,400多位参会代表出席。规模之大为近年来业内罕见。在此次会议上,令笔者眼前一亮,诸位业内专家共同提到的一个新概念——如何让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随着近年来中央对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、对绿色环保观念的不断强化,可持续发展成为了耳熟能详的词汇。回顾下近十年钛产业从顶峰到低谷再到回暖的发展历程,可以说我们在这十年中去的了斐然的成绩——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钛原料生产国;全球最大的海绵钛生产国;拥有全球第四大钛白粉企业等等。但在一些列成绩的背后,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,而这些问题也左右这我国钛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。经过各位专家的演讲及讨论,笔者大致汇总了下目前我国钛产业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:一是高品级原料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仍未解决;二是产能利用率不高,产能过剩的矛盾依然存在;三是企业环保水平不能满足新标准的矛盾;四是新技术、新标准创新滞后,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矛盾。
在2014年,我国钛矿产量超过400万吨,在全球总产量中占比超过20%。但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高钙镁、高磷硫、高铬锰硅等杂质的钛矿。氯化法生产中所需要的低杂质高品级原料依然主要依靠进口。虽然自2013年以来,钛矿、金红石等原料价格一路下滑,高品级原料自给率低的矛盾被暂时掩盖,但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。随着我国氯化法钛白粉项目的逐步展开,2016年钛产品价格回暖,今年一季度国外矿山再次大幅提高钛矿、金红石等原料价格,国内下游产品被逼一次又一次的涨价。传导到下游后,我们看到钛材企业要面对不断上涨的海绵钛原料价格,和下游客户不接受钛材涨价的双重压力。但这只是给我们提个醒,毕竟目前国内氯化法钛白粉产量依然有限。但若因为一时的原料价格走低而不考虑改变原料供应结构,自主掌控部分高品级原料来源,那么今后被国外矿山对我们“卡脖子”的现象还将不断上演。
经过几年的市场调整,2016年我国海绵钛产能降至9万吨,产量升至6.5万吨,成绩喜人。但经过计算,行业的整体开工率刚刚超过70%,并未达到公认的具有经济性的开工水平。同样的,钛白粉行业在2016年表现抢眼,但在年底经过统计后发现,行业平均开工率也仅为70%左右,仍然低于2011年~2012年的开工率。这也意味着,我国钛产业依然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,在产品价格回升的同时,如何继续去除过剩产能,提高行业整体开工率令企业获得更好的收益,依然是需要继续努力解决的问题。而在上升周期中,如何控制产能不再盲目增长,更需要智慧。
由于环保不合格等因素,5月份北方许多地区出现了企业大面积停产的现象,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辽宁地区的高钛渣及四氯化钛企业。虽然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此次环保核查也是“一阵风”的形式,等风头过去之后依然可以恢复生产。但我们换个思路想想,既然被勒令关停就说明我们的企业无法达到国家新环保法的要求。国家目前的环保核查还是以不定期巡访的形式为主,可以说并未“下死手”,但这种“打游击”的形式终究不是长久之计。我们的企业是不是该考虑如何才能满足绿色生产的要求,实现长期可持续生产了呢?与之相对的,此次会议上力拓钛铁公司的演讲可谓是一股清流。该公司的演讲没有提到公司规模如何如何,去年盈利怎样怎样,而是只提及该公司如何在生产中降低对环境的影响。而且不单单是降低自身产品生产时产生的影响,还努力通过技术研发努力实现对全产业链的低排放效果,令下游客户也能因使用其产品而减少排放。国外企业的开阔视野及先进的理念值得我们参考。
在会议上,几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行业新技术、新标准的研发进展缓慢。武船重工的张日恒所长提到,钛未来最有潜力的市场在海洋,海洋工程及新建船舶对钛有着巨大的需求潜力,但目前困扰行业推广应用的问题,是没有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,工程人员没有参考依据,无法将优秀的钛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。无独有偶,生产力促进中心钛白分中心的毕胜主任也提到,近年来我国氯化法钛白粉项目逐渐兴起,但没有一家能够做到将开工率稳定在50%以上的连续运转,距离公认的经济指标线还有不小的差距。无论是钛在海洋中的应用,还是氯化法钛白粉的经济生产技术,都是能够改变我国钛行业格局的先进技术,但均受阻于新技术、新标准的研发进度滞后。在传统市场增长空间增长潜力已经挖掘殆尽时,只有依靠新工艺、新技术才能进一步推动产业进步。因此,若想将产业继续做大做强,就需要在这方面下功夫。虽然过程比较艰苦,但一旦取得进展,收获也将会超乎想象的丰硕。届时整个产业的格局,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|